伟大名人的烦恼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2:40:26
伟大名人的烦恼故事

伟大名人的烦恼故事
伟大名人的烦恼故事

伟大名人的烦恼故事
司马迁,《史记》作者,曾受腐刑,仍意志坚定著成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孙武,《孙子兵法》作者,曾在魏国谋官,却被同门师兄庞涓嫉妒其才能,被诬告获罪,施以膑刑.
贝多芬,伟大的作曲家,留下《命运》等交响曲,却因耳朵失聪,一直与命运作斗争,留下名言“扼住命运的咽喉”
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家贫,与贫穷作斗争,据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自己的影子.
梵高,印象派大师,是天才却也是疯子,曾割掉自己的耳朵,应该说一直在备受病痛折磨,与病痛作斗争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给他的学生上课.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过了几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只有70%多的人举手.过了一年,他又同样要求,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也成为了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这是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对待在校学习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
爱迪生 (1847-1931)
19世纪被誉为科学的世纪,也是以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为突出特征的世纪.科学在这个世纪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起云涌的伟大创新转变成为技术科学的巨大威力.这个世纪的一些科技巨擘继续活跃于20世纪.托马斯·阿尔沃·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生活》周刊不久前评出的过去1000年的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爱迪生名列第一.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母亲一气之下让他退学,由她亲自教育.这时,爱迪生的天资得以充分地展露.在母亲指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在家中自己建了一个小实验室.为筹措实验室的必要开支,他只得外出打工,当报童、办报纸.最后用积攒的钱在火车的行李车厢建了个小实验室,继续作化学实验研究.后来,化学药品起火,几乎把这个车厢烧掉.暴怒的行李员把爱迪生的实验设备都扔下车去,还打了他几记耳光,据说爱迪生因此终生致聋.
爱迪生是美利坚民族崇尚的那种传奇般的人物——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获得巨大成功.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早年曾制定双工式和四工式电报系统,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1877~1879年发明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以后又制定了照明系统,并为实现集中供电进行了许多工作.他提出并采用直流三线系统.制成当时容量最大的发电机,并于1882年利用该机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发电厂.在同时期,作了铁道电气化的试验.1883年发现“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在电影技术、矿业、建筑、化工等方面也有不少著名的发明,仅从1869年到1901年,就取得了1328项发明专利.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爱迪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在研制电灯时,记者对他说:“如果你真能造出电灯来取代煤气灯,那你一定会赚大钱.”爱迪生回答说:“一个人如果仅仅为积攒金钱而工作,他就很难得到一点别的东西——甚至连金钱也得不到!”他一直被称作现代电影之父,可是在电影界人士为他77岁寿辰举行的盛大宴会上,他说:“对于电影的发展,我只是在技术上出了点力,其他的都是别人的功劳.”
爱迪生胸襟开阔、善处逆境.针对自己的耳聋不便,他说:“走在百老汇的人群中,我可以像幽居森林深处的人那样平静.耳聋从来就是我的福气,它使我免去了许多干扰和精神痛苦.”1914年某天晚上,爱迪生的电影实验室突遭火灾,损失巨大.爱迪生安慰伤心之极的妻子说:“不要紧,别看我已67岁了,可我并不老.
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老得不能重新开始工作的.”第二天,爱迪生不但开始动工建造新车间,而且又开始发明一种新的灯——一种帮助消防队员在黑暗中前进的便携式探照灯.火灾对爱迪生就像是一支小小的插曲.
爱迪生造福大众、不畏艰辛.为寻找灯丝,他试验了数千种材料;为试制一种新的蓄电池,他失败了八千次.因此,爱迪生常常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他在80岁时,仍然保持着发明家的精神,坚张地进行着发明创造活动.1927年,他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投入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寻觅化工新材料.81岁高龄的爱迪生成功地从野草中提炼出橡胶,受到人们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时24分,爱迪生带着宽慰的微笑,闭目辞世,享年84岁.临终时他坦然地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举行葬礼的那天,全美国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这是人们表达对爱迪生无限怀念之情的最隆重的方式,也是人们献给这位伟大发明家的一曲无言的赞歌.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由“丑小鹅”变为“白天鹅”,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爱因斯坦的话是最好的答案.当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信笔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许多年来,爱因斯坦的这个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从爱因斯坦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勤奋、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使爱因斯坦由笨头笨脑变为巨人的.

著名作家萧伯纳的童年、青年时代是很不幸的。
他的父亲不仅形象极丑,而且是个谁都不喜欢的懒惰者,多半是整天醉醺醺的。
老婆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
萧伯纳15岁时就不得不出去找事做。
20岁时,萧伯纳去了伦敦,却不知到何处寻找工作,后来他参加了许多讨论社团。
起初他总是感到困窘,逐渐地情况好了起来,他知道怎么把话说得通晓明白,不久他就被各种集会邀请前去做专题演讲。...

全部展开

著名作家萧伯纳的童年、青年时代是很不幸的。
他的父亲不仅形象极丑,而且是个谁都不喜欢的懒惰者,多半是整天醉醺醺的。
老婆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
萧伯纳15岁时就不得不出去找事做。
20岁时,萧伯纳去了伦敦,却不知到何处寻找工作,后来他参加了许多讨论社团。
起初他总是感到困窘,逐渐地情况好了起来,他知道怎么把话说得通晓明白,不久他就被各种集会邀请前去做专题演讲。在12年的时间里,他是靠演讲过日子的。
然而萧伯纳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功,他想将这新发现的才能应用于写作。
于是,他给自己规定每日必写5页东西,不管好坏,一概不拘。
就这样过了4年,他从自己的那些文章里总共才得到30美元的稿费,这不免使他很失望。
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他接着写了5部长篇小说,全部被60家出版社所拒绝,这令他更加沮丧。
但他吸取了当初演讲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坚信自己这次也不会失败。他鼓励自己,仍然每日写一定数量的文章。
就这样全力以赴,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萧伯纳成了世界上最有名气、收入最多、最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家之一。
成功是主动的进取,不是被动的乞求施舍。

收起

《普通人的烦恼》 阿忆 (文摘)
  
普通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巨人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人,即使在孩提时代和少年时代,巨人们的天赋也远远超出常人,他们不会有普通人的烦恼。这种想法,不能说全错,巨人最终成为巨人,未达光辉之前,注定有蛛丝马迹。不过,把这些蛛丝马迹绝对化,屏蔽掉他们与普通人一样的烦恼和忧愁,那是对真相的背叛,只会造成没有史实依据的盲目崇拜。
  最近,翻看...

全部展开

《普通人的烦恼》 阿忆 (文摘)
  
普通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巨人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人,即使在孩提时代和少年时代,巨人们的天赋也远远超出常人,他们不会有普通人的烦恼。这种想法,不能说全错,巨人最终成为巨人,未达光辉之前,注定有蛛丝马迹。不过,把这些蛛丝马迹绝对化,屏蔽掉他们与普通人一样的烦恼和忧愁,那是对真相的背叛,只会造成没有史实依据的盲目崇拜。
  最近,翻看周恩来赴日求学的日记,对他初到东京时的记述,颇为感慨。1918年1月,周恩来19岁,已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由于理科成绩不好,刚刚经历过高考失败的苦痛,不得不转道东京,先学日语,准备春季夏季参加日本的两次高考。周恩来有着远大抱负,东渡日本那一刻,他写下后来一度脍炙人口的名篇——“大江歌罢棹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然而,一切并不那么得心应手,反而山穷水尽,这使19岁的周恩来显得相当沮丧和自卑。
  翻阅他这段时间的日记,大致可以读出4个意思,甚是出乎后人预判。
  一是孤单,1月2日清晨,周恩来焚好香,翻看妈妈的手抄诗遗墨,反复念了几遍,感到非常难过。他推算着妈妈写下这些诗的年代,是整整26年前,那时妈妈才15岁,而今却已离世10年。妈妈去世时,周恩来只有9岁,想着九泉下的妈妈是否还记得人间的儿子,他忍不住哭了。几天后,八伯父去世,在1月9日的日记中,周恩来写道,已经3天没睡好,不知家中乱成什么样子,恨只恨身在海外,不能立刻回国,帮四伯父做事。但是转念想,如果不来日本,只有中学文凭,能做什么大事,恐怕于家无补。他最后安慰自己,家事放在心上,时刻用功,争取当年考上大学,然后一步步向上,“有个报恩的日子”,而现在,横下一条心,什么也不用管!
  二是渴望改变自己,比如说,要硬起来,“炼铁石心肠、钢硬志气,不为利动,不为势屈”。值得注意的是,周恩来来日本3个月,因为没有约束,人变懒了,1月的早晨很冷,他便懒得早起,睡过10点才起床。在1月3日的日记里,他发誓,一定要把“我这懒病”去掉。可以看出,周恩来天性不至于刚强,也非一贯勤奋,后来我们所知道的巨人周恩来,大致是后天修炼而成。
  三是为一无所成而羞惭,1月23日夜晚,周恩来读梁启超文集,读到“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如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又快哭了。他推算梁启超写诗的年龄,不过28岁,联想到自己已经19岁,却连求学大门都进不去,不禁自惭形秽。那段时间,他常常觉得前途未卜,愧对先辈,特别是没脸去见死去的娘爹。
  四是担忧在日本重蹈覆辙,再次尝到高考落榜的苦果。1月29日,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来日本已经4个月,日文无任何长进,眼看春季高考将至,不由得心急如焚。他的最后一句是,“用功呀,用功呀,时候不再给我留了”。
  读周恩来日记,了解他19岁的迷茫心事,忽然间,觉得少年人的内心世界如此相近,对外,人人雄心勃勃,内心里,人人惶惑而自卑。由此,普通人也该生出一份自信,至少在人生某一阶段,至少在某种际遇下,巨人与你我有着同样的焦虑,甚至更糟的景遇。1918年早春,周恩来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因为日文差而落榜,夏初,周恩来报考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同样因为语言能力不足,再次名落孙山。他的最高学力,是南开高中毕业生,但他的最高职位,是中国总理。他有着普通人的烦恼,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20世纪的军政巨人。

收起

这个网上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