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甘地是“孤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 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08:58:41
孙中山和甘地是“孤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 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

孙中山和甘地是“孤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 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
孙中山和甘地是“孤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 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

孙中山和甘地是“孤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 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
孙中山(1866—1925年),翠亨村人,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孙中山出身于农家,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在长期奔走革命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辛亥革命后始称孙中山,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
  孙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当时与从上海回乡的陆皓东相识,并成莫逆之交.1878年,得长兄孙眉的帮助,到檀香山就学达5年之久.回国后曾偕陆皓东到村庙,见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二人不满巫医骗人,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到香港后洗礼入基督教,并继续读书,不久转学到广州博济医学院,结识了三合会首领郑仕良.后又闻香港西医书院招生,旋即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学期间,除学习本科外,对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农业、乃至天文地理知识,无不涉猎,被友人称之为“通天晓”.当时因深感清廷政治腐败,经常与同乡杨鹤龄以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朝政,时人认为此举为大不敬,称之为“四大寇”.其间曾致书濠头乡退休官吏郑藻如,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每逢假期回乡,就帮助农民选种施肥,改良水利,扩宽道路,并与乡绅商议改革乡政,制订预防盗贼的措施.有意以一村作示范,冀能做出成绩推广全国.
  在医学院毕业后,曾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每天定时义诊赠药,故求医者门庭若市.1894年春在翠亨家中草拟了《上李鸿章书》,并偕同陆皓东远赴天津求见李鸿章,希望他接纳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宏图伟略.但不获接见,于是他转赴檀香山,在孙眉的帮助下,几经艰辛,发动起广大华侨,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该会的誓词鲜明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并且即时筹集资金伺机起义.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尤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广州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边加上水字旁,成为“汶”,以示贬损.虽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这一期间的社会活动,对他后来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1]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
  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中山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晚晴园议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
  1907年 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袁世凯的胆子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9月1日,南京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 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宣告与北京袁世凯政府对立.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学系军阀的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发表所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1921年4月,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
  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当时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受到北京各界群众10万人的热烈欢迎,并发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1]
  甘地,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甘地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对印度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功不可没.1998年3月14日,被推举为印度国大党主席.

孙中山和甘地是“孤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 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 甘地和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异同? 孙中山、甘地、凯末尔这三位革命先驱在领导政治斗争的方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如题答案尽量简洁点,急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共同点不包括A.都是源自前人的思想和自身实践B.都指导本国人民挣脱了殖民枷锁C.都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D.都是促进亚洲觉醒的理论武器答 指出甘地和孙中山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背景上有何相似之处? 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上又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 先驱造句不要是 ( 鲁迅是位智者,更是文学的先驱) (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这两句 甘地是干什么的 试评价中国民生革命的先驱——孙中山 先驱的意思是什么?是先驱这个词的意思!不是先和驱这两个字的意思必须标准!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两位伟大的政治家,虽然处于不同的国度,但是 孙中山心目中的理想和社会 孙中山心目中的理想和社会 泰戈尔和甘地的关系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 甘地是怎么死的? 拉吉夫甘地和圣雄甘地是什么关系啊?印度有好多政治家叫甘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