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过那些经济政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过哪些经济政策?包括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概括点就好,不要太详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3:50:52
我国实行过那些经济政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过哪些经济政策?包括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概括点就好,不要太详细.

我国实行过那些经济政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过哪些经济政策?包括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概括点就好,不要太详细.
我国实行过那些经济政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过哪些经济政策?
包括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
概括点就好,不要太详细.

我国实行过那些经济政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过哪些经济政策?包括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概括点就好,不要太详细.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
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3、效果分析: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总体上来看,这次调整由于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集中解决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突出之点主要有:
第一, 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受到明显抑制.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整顿乱拆借、乱集资等一系列措施,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回落.其次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支出有所控制,财政赤字逐年缩小,全国银行工资性支出的增幅也逐年回降.过旺的总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第二, 正确判断形势,正确确定宏观调控方向,恰当把握调控力度和调控措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和各项措施,都是在科学分析经济运行形势、物价上涨的性质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确定物价调控目标时,既分析了有利条件,又分析了不利条件;既考虑了降低物价涨幅的需要,又考虑了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在实施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跟踪监测、分析,始终保持了清醒头脑.
虽然这次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负效应.
第一,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明确之后,财政改革的方向却出现了分歧,到底是实行建设财政,还是实行公共财政?理论上的彷徨不决,影响了改革的推进;
第二,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GDP的比重仍然没有提高,特别是中央财政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提高,财政职能被肢解的矛盾仍未解决;
第三, 由于在此次调整中力度实施有些过大,通货膨胀是抑制了,但也为以后国内需求不足埋下了伏笔,致使1997年以后不得不进行又一次的调整.
1998~2003年底 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1、宏观经济背景:
l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l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l 上次调整的力度过大,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治理,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调控的惯性下滑,加之外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降低.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2、具体措施: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3、效果分析:
这次调整是上次调整的继续和深化,力度温和没有造成大的波动:
第一、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第二、 “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因此,从这些意义上讲,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积极”的.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无外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利率降低,于是居民消费增加,企业投资扩大,但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这两方面的刺激作用都是不明显的.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却出现了萎缩,从而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不能转化为投资,即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使“积极”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在这时再回头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就非常明显了.由于有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中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那么增发国债就成为使这些资金通过购买国债而转化为实际总需求的一部分的途径,国债投资项目的银行配套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基本上没有“挤出效应”.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很小的“挤出效应”是在我国特定体制下的扭曲结果.
2004~至今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宏观经济背景:
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狂飙的价格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反映了上游行业的热度.这主要是由投资膨胀造成的.这年开始的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开始了新一轮“政绩工程”的基建投资热潮.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以鼓励投资为主要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通货紧缩的态势也在逐渐淡去,宏观财政政策也应相应进行调整.
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
2、具体措施:
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392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6%,高于经济增长率5个百分点.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向中性回归的过程中着力调整了支出结构.
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贷款利率等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手段来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与产业政策结合,控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贷款来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3、效果分析:
从判断宏观调控效果的两个关键指标GDP和CPI来看,宏观调控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具体如下:
1、 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由于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首要因素是食品价格,随着食品类中粮食价格下降,物价水平有所回落,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也相应降低.而且随着宏观调控的到位,调控政策相继出台,房地产市场总需求下降,非理性繁荣得以遏制.此外,由于政府仍然控制着一些服务性收费价格和基础性产品价格,比如居民生活用水、电、煤气等,考虑市场的社会承受力,2005年调价力度不大,所以,物价水平趋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
2、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钢材品种结构继续优化,电解铝淘汰落后自焙槽生产工艺步伐加快,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全部水泥产量的比重增加,一批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
3、 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出现解决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加强,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在几个重点调控领域中,房地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并呈逐月递减趋势;汽车产量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回归到较为正常的状态.受其影响,一些相关行业的调控成效明显.
4、 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趋于协调.投资在降温,消费稳中趋活,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上半年比2004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能源、交通等薄弱环节继续加强,一些盲目扩张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减缓,水泥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趋于合理.
建议:
近期完善相应宏观调控政策的措施.(1)坚持双稳健的政策操作.要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在股市低迷、信贷收缩的背景下,通过企业债券等形式拓宽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渠道,满足企业流动性资金的要求.同时财政政策要坚持稳健取向,各地应严格控制财政资金支持的新开工项目.(2)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要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确定人民币的浮动区间时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和依据综合测算,使汇率在一个较小的合理区间内浮动,一方面使投机资本无利可图,改善国际社会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也防止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出口和就业造成大的冲击.尔后再根据进出口、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变动趋势做出动态调整,继续进行出口退税率结构性调整,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型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3)继续扩大消费需求.要继续推进城市化,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就业,加强居民收入预期;加快社保体制改革,稳定家庭开支预期;提高最低工资,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购买能力;规范和稳定信贷消费;拓宽消费渠道,继续扩大汽车、住房和其他耐用品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需求等.(4)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增进效益的宏观环境.要采取更多政策措施,为各类行业提供公平合理的税负和融资等外部条件,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经营环境,这是长期有效地改进企业效益的外部途径.(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改变资源消耗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实行过那些经济政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过哪些经济政策?包括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概括点就好,不要太详细. 现在我国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列宁曾先后实行过哪两种经济政策 1994-1997年国家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再加上影响 自商鞅以来我国封建统治者实行的传统经济政策是什么 产生了哪些影响 何谓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项伟大创举,特区的“特”在于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b.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c.实行特殊的政治体制d.实行特殊的社会管理体制(多选) 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项伟大创举,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特区的“特”在于单选 我国那些地区实行了12年或15年义务教育? 为什么在1927年国民政府实行经济政策的时候,国际环境会比较宽松? 抗日战争中,中共在根据地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 减租减息 (B) 耕者有其田 (C) 没收地主土地 (D) 土地 1949年我国的外交方针为什么实行1949年我国的外交方针为什么会实行? 我国什么时候在少数民族中实行计划生育 单选题: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一项伟大创举,特区的“特”强调的是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B.实行特殊的政治体制C.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D.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 单选题: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一项伟大创举,特区的“特”强调的是A.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B. 实行特殊的政治体制 C. 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D. 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 苏俄实施的新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1955年义务兵役制度实行前,我国实行的是什么? 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我国什么时候实行过无产阶级专政.希望口语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