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我的母亲》 读后感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6:44:54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读后感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读后感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读后感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读后感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读后感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读后感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读后感 邹韬奋《我的母亲》 读后感
上次语文课看完那篇《我的母亲》惹得自己几乎那大颗大颗的眼泪要抖落下来,就一直在想起姥姥离开厦门去日本之前的事.
不是母爱不够伟大,所以我看完这篇文章想起的不是妈妈,只是有些爱更超脱了这些吧.若说母爱是伟大的,我倒有一丁点儿觉得这是母亲多少有的天性.可是隔了一辈的人,对待自己的外孙女甚于孙子还亲上加亲,那超过伟大的又是些什么呢?至少在我这未成年的心里,已然是不朽的了.
我从小就和姥姥住在一起.那时爸爸妈妈忙于工作,三天两头就是值班加班,在我开始记事的印象里,就很少有他俩的鲜活事例.姥姥不一样.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跟着姥姥,穿着她亲手做的大摆裤,紧紧拽着她的手,去逛这逛那.姥姥也没有多要求我什么,只是让我跟着她,给我买下所有我要的东西,告诉我什么是《西游记》,什么是加减乘除运算,怎么踢毽子、跳绳……现在记起来,那时的我绝对不超过五岁,对姥姥惟命是从.
那时真觉得姥姥太厉害了,也那么会画画哄我笑;我学琴的时候,她曾经陪我一起取过一段时间,后来,她竟然自己也能用僵硬的手指在键盘上摸索出了她很喜欢的一首民歌;她还很喜欢给我讲新闻,激起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我甚至认为她什么都知道,更是崇拜了.还有一次我“一口气”病了快一个月不能上学,姥姥居然也就背着我快一个月到奶奶家的干休所(那时我浑然不知姥姥骨质增生疼得厉害).
再再后来,我长大了,搬离了原来那六十几平米的小破房,住进了现在的高楼.
我渐渐开始回自己的房间睡觉了,尽管她的床上仍是放好为我预留的枕头、被子;我不再让她碰我的琴,觉得她玩琴实在可笑;我更不喜欢再听她讲人生道理、时事新闻,只觉得她罗嗦得很,每次只是“嗯嗯,够了,知道了”应付她.我甚至开始讨厌她做的饭了,总是新菜隔夜菜混在一起煮……每每我厌烦姥姥了,就开始“撒野”,扔鞋子,砸琴键,摔门……每每这样的时候,姥姥从不在我或爸妈的面前说我什么.直至有一次我又“撒完野”推门进她房间拿东西,才看见她躲在厕所里拿着毛巾不断地擦着眼泪,由于抽泣的缘故,断断续续地自言自语:“唉,变了变了,白疼她了,还是自己回破房子住好了,成天都快给她当保姆,我图什么好处了?!”
但是这样的“撒野”我一直到姥姥离开厦门前才停下来,我又开始感觉到自己是多么地依赖姥姥啊!在机场地时候,我紧紧抱住了她,我没有哭,硬忍了下来,因为我不想再让姥姥为我担心了.姥姥离开以后,我很自由,有了更多自主的空间,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几次姥姥打长途回来,张口就是:“雨雨啊,姥姥今天给你买了……”刚听到这儿,我的眼泪就要掉下来,想着几句久久不敢告诉姥姥的话:早些回来吧姥姥,看不见你我心里有多不踏实呢!
刚看了《我的母亲》这本书,渐渐地,我就被书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罗斯风光所投入,更为一颗无私无畏、果敢坚强的母亲的心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吧!这个形被译者通情达意的词藻融入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中;这个声被译者用轻灵洒脱的文字弹奏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曲中.
看完了《母亲的心》这本书后,我根本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这本书,觉得自己的赞美难以表达这本书内容之美好、意义之深远于万一.我深信,只有能力+社会责任心才能创造幸福.也只有为社会带来幸福的人,才有自身心灵的幸福.“母亲”的伟大正在于她为社会谋求幸福的心灵.

这不能作为范文,只能参考,据情再改写:
读“东西”《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感想
今天接到自己订阅的杂志《读者》,满心欢喜,一篇篇地看了下去。《读者》就像我的老朋友了,如果隔些日子不来,我会很想念的。在读第二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作者的名字,感到很奇怪:写这篇文章的人的名字怎么这么奇怪呢?怎么叫“东西”呢?怀着疑惑的心情看下去。
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内容大概是这样...

全部展开

这不能作为范文,只能参考,据情再改写:
读“东西”《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感想
今天接到自己订阅的杂志《读者》,满心欢喜,一篇篇地看了下去。《读者》就像我的老朋友了,如果隔些日子不来,我会很想念的。在读第二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作者的名字,感到很奇怪:写这篇文章的人的名字怎么这么奇怪呢?怎么叫“东西”呢?怀着疑惑的心情看下去。
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他的妈妈生了三个姐姐,两个存活,一个夭折,到了46岁的时候,才有了他,对他爱护有加。在上学以前都把他背在身上。上了学以后,对老师也是千叮咛万嘱咐看好自己的儿子。妈妈虽然不识字,但是很有远见卓识,知道学问的用处,很想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远离愚昧和无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孩子离开她,越走越远。母亲把所有能变成钱的东西都换成钱来供他来上学,一直供到他大学毕业、自己能挣工资那一天。后来,他的爸爸过世了,他就接了母亲到城市里来居住。一生在山沟里生活的母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他只好在城市与故乡之间往返,满足着母亲的愿望。后来母亲生病了,进行了化疗治疗,承受了很多痛苦。母亲想回到故乡谷里,说故乡的草药能治愈她的恶疾。可是,儿子因为家乡没有止痛针,没有应急的抢救,没有满足母亲的要求。母亲终于在一个瓢泼大雨之夜故去了。儿子说,那漫天的暴雨也无法减轻他的悲痛。他从爱母亲,转向爱家乡,因为母亲在家乡,因为母亲的心一直离不开家乡,因为家乡在母亲心里。他在文章中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过去我是爱母亲才爱家乡,那现在我则是通过爱故乡来怀念母亲。”母亲不在了,唯有故乡才能找到母亲的影子,才能找回对母亲的记忆。一个简单的故事,编织出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绵延无尽的爱恋,也表达出了一个儿子失去母亲的悲伤和怀念。读完,一股纯净的暖流流淌在心底,读出了感动,读出了善良,读出了高尚,读出了朴素的而伟大的人间真情。
一般这样的文章写得沉痛而伤感,而这篇给我的感觉不同。他的文笔是俏皮的,幽默的,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和轻快的感受,但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洋溢在字里行间,让人仍能体会到他心里的那种疼痛。比如,他的母亲对他的呵护有加,他就把自己想象成妈妈双手捧着的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让人们准确而细致地联想到妈妈那爱惜儿子到极致的心情。因为在城市里长时间的求学,家乡在渐渐淡忘,但仍想念母亲,他就用一句“故乡在缩小,母亲在放大”来反应出求学期间在遥远里对母亲的思念。妈妈想尽一切办法变卖农产品,他就把母亲说成是魔术师。他这样写:“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明明是母亲在费劲心思、穷尽心力供养他上学,母亲当时生活的窘迫可想而之了,可是,他用一句略带俏皮的话,就把母亲的辛劳和对母亲尊重、感激的心情很准确的写出来了,却没有过分的沉重感。到儿子能挣钱的时候,描写妈妈的容貌,他就那样简单地写了一句:“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从这一句里,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颗愧疚而负重的心灵,一颗想报答母亲的心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因为这,儿子有了钱,妈妈说话,儿子马上实施。因为妈妈说过的话,他跟县里反应情况,解决家乡吃水问题;因为妈妈说某家困难,儿子立刻掏出钞票帮助解决。“妈妈的话就是圣旨,她指到哪里我就奔到哪里。”对妈妈的感激与报答就这样隐藏在字里行间,让人仿佛触到了作者那深情的脉搏。父亲故去后,妈妈被接到市里,但是时常想念家乡。儿子只好经常送妈妈会故乡去,用一句话来形象地写出来:“我不得不做一把梭子,在诚实与故乡之间织布。”他在尽自己所能满足着妈妈的愿望和要求。可是在最后,他没有满足妈妈最后一个要求,给自己留下遗憾。妈妈在病重的时候想回到家乡,可是儿子即使有万种理由留下母亲,还是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恋,让儿子心中在母亲离去后留下懊悔的悲恸。
文中还有很多电脑用语的运用,让人觉得比喻得形象恰当。妈妈想念家乡时,他就这样写到:“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里,既不能删除也不能覆盖。”硬盘、删除、覆盖在电脑里都是很平常的用语,都是和高科技沾边的知识,用在这里和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用在一起,相映成趣。在写妈妈病重想回谷里老家时,他就这样写:“她送我读书,让我有了知识,我已经被现代医学格式化,所以没有没有同意她的要求。”“格式化”也是电脑用语,用在这里显然也很恰当,但是没能让妈妈最终释怀,也是一种合理的无奈。
最喜欢作者最后那几句话:“为什么我在伤痛的时候会想起谷里?为什么我在困难时刻家山北望?现在我终于明白,那时因为故乡已经替代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治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爱母亲,所以爱家乡,爱家乡,因为爱母亲。把母亲和家乡想象为一体,是一种最深厚、最浓重的情感体现。我此刻真得被深深感动了。
这样细嚼慢咽读了好几遍,依然爱不释手。因为一篇好文章,是百读不厌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尊重老人,尊敬母亲,是每个人都懂得的人间最平常的情怀,可是,为什么这篇文章还如此打动人心呢?放下书,去电脑里寻找那个已经仿佛觉得不再陌生的作家,想更多的了解他。于是在百度里输入“作家东西”,然后就出现了他的名字,他的文章,写他的文章,就读到了胡红一的《说说东西》,读到他是一个如此坦诚、热情的一个人,想着家乡,爱着父母,忘我地工作。这些文章让我从侧面看到,作者写的这篇文章是很真实的,注入了作者全部的深情。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他的风趣幽默,比如他说自己写作就是为了吓一吓不识字的父亲,让人觉得忍俊不禁。
读者这篇文章,我有很多感想。我也是妈妈,我渴望自己能把孩子培养成有修养、有知识的人,用自己的品行感染孩子,身体力行地去教育孩子;我开始想妈妈了,有一种急于想见妈妈的冲动。明天我就带上妈妈最爱吃的水果去看妈妈,一定去。

收起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女子未出嫁的固然很“勇敢”地公开着她的名字,就是出嫁了的,也一样地公开着她的名字。不久以前,出嫁后的女子还大多数要在自己的姓上面加上丈夫
的姓;通常人们的姓名只有三个字,嫁后女子的姓名往往有四个字。
在我年幼的时候,知道担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笔政的朱胡彬夏,在当时...

全部展开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女子未出嫁的固然很“勇敢”地公开着她的名字,就是出嫁了的,也一样地公开着她的名字。不久以前,出嫁后的女子还大多数要在自己的姓上面加上丈夫
的姓;通常人们的姓名只有三个字,嫁后女子的姓名往往有四个字。
在我年幼的时候,知道担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笔政的朱胡彬夏,在当时算是有革命性的“前进的”女子了,她反抗了家里替她订的旧式婚姻,以致她的顽固的叔父宣言要用手枪打死她,但是她却仍在“胡”字上面加着一个“朱”字!近来的女子就有很多在嫁后仍只由自己的姓名,不加不减。这意义表示女子渐渐地有着她们自己的独立的地位,不是属于任何人所有的了。但是在我的母亲的时代,不但不能学“朱胡彬夏”的用法,简直根本就好像没有名字!我说“好像”,因为那时的女子也未尝没有名字,但在实际上似乎就用不着。
像我的母亲,我听见她的娘家的人们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里的人们叫她做“十四少奶”,后来我的父亲做官,人们便叫做“太太”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情形也可以暗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地位。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生的那一年是在九月里生的,她死的那一年是在五月里死的,所以我们母子两人在实际上相聚的时候只有十一年零九个月。我在这篇文里对于母亲的零星追忆,只是这十一年里的前尘影事。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和祖父同住,过着“少爷”的生活;父亲有十来个弟兄,有好几个都结了婚,所以这大家族里看着这么多的孩子。母亲也做了这大家族里的一分子。她十五岁就出嫁,十六岁那年养我,这个时候才十七八岁。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就是当时伏在母亲背上的我,也能觉到在那个大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后来祖父年老告退,父亲自己带着家眷在福州做候补官。我当时大概有了五六岁,比我小两岁的二弟已生了。家里除父亲母亲和这个小弟弟外,只有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名叫妹仔。“做官”似乎怪好听,但是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
我还记得,父亲一天到晚不在家里,大概是到“官场”里“应酬”去了,家里没有米下锅;妹仔替我们到附近施米给穷人的一个大庙里去领“仓米”,要先在庙前人山人海里面拥挤着领到竹签,然后拿着竹签再从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带着粗布袋挤到里面去领米;母亲在家里横抱着哭涕着的二弟踱来踱去,我在旁坐在一只小椅上呆呆地望着母亲,当时不知道这就是穷的景象,只诧异着母亲的脸何以那样苍白,她那样静寂无语地好像有着满腔无处诉的心事。妹仔和母亲非常亲热,她们竟好像母女,共患难,直到母亲病得将死的时候,她还是不肯离开她,把孝女自居,寝食俱废地照顾着母亲。
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媚媚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销。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和在上面看到穷的景象一样地不明白其所以然。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点儿莫名其妙!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修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修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于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在临终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楚,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嘱咐一番。她临去最舍不得的就是她这一群的子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收起

自己写的感情比较投入,胜于他人之笔!

刚看了《我的母亲》这本书,渐渐地,我就被书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罗斯风光所投入,更为一颗无私无畏、果敢坚强的母亲的心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吧!这个形被译者通情达意的词藻融入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中;这个声被译者用轻灵洒脱的文字弹奏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曲中。
看完了《母亲的心》这本书后,我根本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

全部展开

刚看了《我的母亲》这本书,渐渐地,我就被书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罗斯风光所投入,更为一颗无私无畏、果敢坚强的母亲的心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吧!这个形被译者通情达意的词藻融入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中;这个声被译者用轻灵洒脱的文字弹奏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曲中。
看完了《母亲的心》这本书后,我根本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这本书,觉得自己的赞美难以表达这本书内容之美好、意义之深远于万一。我深信,只有能力+社会责任心才能创造幸福。也只有为社会带来幸福的人,才有自身心灵的幸福。“母亲”的伟大正在于她为社会谋求幸福的心灵。

收起

本文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怀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以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前者是母亲的“言教”,后者是母亲的“身教”。我们说母亲是人生的第...

全部展开

本文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怀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以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前者是母亲的“言教”,后者是母亲的“身教”。我们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是表现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的教育和影响,同样也是写“母亲是我的恩师”。直到胡适40岁,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依旧是谦逊、宽恕、体谅,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