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金山区语文二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4:05:48
2010金山区语文二模

2010金山区语文二模
2010金山区语文二模

2010金山区语文二模
只有现代文部分
你无法被取代
(1)继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之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7年8月至2008年初进行了第五次国民阅读大型调研工程.
(2)调查显示: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到了2007年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与此同时,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1年的10.2%、2003年的18.3%,而到2007年互联网阅读率则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上升至36.5%,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9年间网络阅读率增长了9.9倍.
(3)那么,不断上涨的上网阅读率能弥补持续走低的图书阅读率?
(4)在我看来,上网阅读率无法完全弥补图书阅读率,国民对于知识的摄取量随着图书阅读率的走低而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因为网络阅读率的上涨,而忽略了网络阅读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生活带来的诸多影响.图书阅读仍然是A衡量国民对知识追求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只想对图书阅读说一声“你无法被取代.因为图书阅读有着网络阅读无法B比拟的许多优势,
(5)在电脑上阅读不能同阅读图书一样,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姿势,给人的身体以一定的调节.电脑屏幕的滚动、刺目和姿势单一易使人患眼疾、颈椎病、肩肘炎等.而对于图书阅读来说,除非不良习惯,相对说来它是一种安全阅读.可见网络阅读无法取代图书阅读,在于它们对人的健康有相对不同的影响.
(6)网络作为多媒体更是一个娱乐平台,所以在网络上往往是信息拥堵,人心C浮躁,这也决定了网络阅读无法取代图书阅读.在网上,阅读与娱乐并举,读书与视频齐飞,人很难经得起海量信息以及五花八门的网上娱乐的诱惑,无法沉心阅读.网络阅读者就像是寄生 在网络的丛林里,他们“入于枫林,却没能带出一片满意的枫叶”.其阅读的结果是粉碎了人们的专注与沉思的能力,使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相比之下,传统的图书阅读更有利于人静心读书,让人更有心思考.
(7)现在网上的信息可谓海量,但是网络阅读精品少,平庸之作多,网上大量存在的是新闻、娱乐八卦、随笔和各种D图鸦,提供的只是“快餐”文化,缺乏图书的厚重与系统.许多人的网络阅读也就是一种消遣性的阅读.
(8)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倡导我们的国民多读书,提高我们的国民图书阅读率.
1.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衡量 B.比拟 C.浮躁 D.图鸦
2.第(6)段中斜体的“寄生”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网络阅读者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网络阅读者对网络的依赖性极强.
3.第(6)段划线句的含义是进入纷繁的网络世界,网络阅读者无法沉心阅读,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4.以下这段文字放在第6段与第7段之间最合适,为什么?
有一个作家说到自我日常的网络阅读生活的体会:网络就像一个天上掉下来的聚宝盆,过去要在书堆里花上好几天做的研究,现在几分钟就大功告成,搜索几下,动两下鼠标,一切就都有了……但没有想到的是,这却让他付出了代价,逐渐丧失掉深度阅读的能力,再也读不了《战争与和平》了.即便是一篇博客,哪怕超过了三四段,也难以下咽,瞅一眼就跑……这也许就是今天网络阅读所带给人们的困惑和悖谬.
因为这段文字主要以一个作家谈自我日常的网络阅读生活的体会来充分论证网络阅读给人们带来的思考能力的退化这一负面影响,是对第6段内容的进一步论证.所以应放在第6段后面.
5.本文的论点是网络阅读无法取代图书阅读,支撑这个论点的理由有:
(1)网络阅读对人的健康有许多不良的影响,而图书阅读相对是安全阅读.
(2)网络阅读使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而图书阅读更有利于人静心思考.
6.请你根据第2段提供的数据信息,以图表的方式显示“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1999~200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表
年份
阅读方式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2007年

图书阅读率
60.4%
54.2%
51.7%
48.7%
34.7%

上网阅读率
3.7%
10.2%
18.3%
27.8%
36.5%
得到的结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8年持续走低,网络阅读到2007年首超图书阅读.
生 命
单 复
⑴我爱茑萝.
⑵在寂寞的,没有花草的冬日里,我想起了它.
⑶想起了它,我就觉得温暖和快乐,像是春天就在眼前,太阳也变得更光更热了.
⑷第一次看到茑萝,是在一位老师书房的窗前,它的藤蔓爬满了一窗,使房里有了阴凉,有了绿意.它顽皮地伸进来了一些卷须,像是伸着长手要和我那位爱花爱草的老师紧握似的.我那位老师在日本帝大农科毕业后,就种了一辈子花草.现在他的头发全白了,但经他亲手灌溉长成的花草,却在园里,窗下,檐前,架上,开放得那么热闹,一派蓬勃气象.他的白发换来了花草们的青春和酡颜,他自己也就觉得年轻了,他活在它们的生命里.
⑸我看茑萝爬满了一窗,把那窗子装饰得极美丽.它正开着花,它的花仅有两种颜色,纯白和深红.纯白是我喜爱的颜色,它使我想起白鸽的羽翼;深红也为我所喜悦,它像榴火,像壮士的血.一象征圣洁,一表示热烈.它的花朵也长得特别,和别的花儿不同,嘟着嘴吹喇叭,豌豆张着翅膀学蝴蝶,它却心眼儿高,神往于天上的星星,一朵朵开着像银河里闪烁的星辰.
⑹他在窗下接待我,一杯白菊花茶,一碟长生果,都是他园里的收获.我和他坐在藤椅里,晚春的阳光在窗格上画影子,戏谑着爬满了一窗的藤蔓与花蕊,我觉得这美极了,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我问:
⑺“这爬满了一窗的花儿叫什么?”
⑻“噢,写文章的人不懂得花草!你读过爱罗先珂的童话吗?这盲诗人是比你广博多了!……唔!它吗?它叫茑萝”
⑼“茑萝!很熟的名字.我记得了,想象必是一种纤弱的小花,但只是想象而已,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看到了,却又不晓得就是它!”
⑽“你说得多有趣!想象往往是比现实美丽,而许多摆在眼前的现实,虽然也不丑,却都被人忽略了.”
⑾“老师,我很喜欢它,我真想自己的窗子上,也有一窗的绿色与花蕊.”
⑿“那你拿几粒花籽试着种种吧,生命是要用心血去灌溉的.”
⒀我拿了老师给我的种籽,比麦粒还小些,没有体温,看不出它是有生命的.生命其实是蕴蓄在不动声色的皮壳下,我想起了蛋的胚珠,鱼的细卵,铁击石的火花,大海的源流,哲人的智慧……
⒁我把泥土锄得又松又细,做成了一个柔软舒适的温床,然后把种籽一粒粒地撒下去,薄薄地铺上了一层泥,像给宝宝盖棉被.早上,我给它们浇水,阳光给它们热力,露滴给它们滋润,我听到泥层下的微细的呼吸.
⒂一天,两天,三天,泥土平平的,没有一点生意.第四天,我照样给它们浇水.浇好时,我蹲下身来,察看它们的动静.啊,你看,你看,它们冒头了,一个娇嫩嫩的小芽儿,上面顶着个帽子!生命在辛勤的照顾下出世了!
⒃我感到一阵喜悦.
⒄以后,它们长得很快.首先,像蛹的蜕皮,把那顶小帽子给扬弃了,光着头承受阳光雨露的恩泽,叶子长了又蜕了,茎儿变粗变韧了,叶子似雏儿的羽毛,一天比一天丰美.慢慢地,它们往上爬了,卷须向四方伸了出去,找寻援助与扶持.这时,你稍稍给它一援手,把它牵到预先系好的线上去,它就会带着感激的心,用自己的力量来攀缠了.没有一个月工夫,我的窗子,已是一片绿阴,灿烂着红红白白的花朵.
⒅我觉得欣喜,生命原是要自己创造的.
⒆而且我觉得我的窗子上的茑萝,比老师窗上的更美,更可爱;这已经不是外表上肤浅的美感,而是血缘的亲切了.它们毕竟是我亲手培植出来的,像我自己是母亲的孩子一样,它们也是我的孩子啊!
1.第(4)段划线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茑萝这种藤蔓植物的特点,言语中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2.下列对“我”爱茑萝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只要一想起茑萝,“我”就觉得温暖和快乐.
B.茑萝顽皮可爱,热闹蓬勃,茑萝花的颜色是“我”所喜爱的,而且它的形状很特别.
C.老师就像茑萝,奉献着他的青春和美丽.
D.培植茑萝的过程让“我”体验到了亲手创造生命的欣喜和快乐.
3.细度第(14)-(19)段,完成下列题目.
(1)第(16)段中的“喜悦”和第(18)段中的“欣喜”可否互换?为什么?
不可以互换.两者虽都有“高兴”的意思,但后者比前者程度更深.前者形容作者看到茑萝破土而出、生命诞生的高兴心情,后者形容作者由培植茑萝而对人生有所顿悟的幸福体验.
(2)“我觉得我的窗子上的茑萝,比老师窗上的更美,更可爱”是因为它们是我亲手培植出来的,有一种血缘的亲切感.
4.本文有许多的文字描写细腻,感情丰富,请对第(15)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运用“你看,你看”的反复、“娇嫩嫩”的叠词、“顶着个帽子”的比拟,写出初生茑萝的鲜嫩可爱,也表现出作者初见茑萝萌芽时的喜悦和激动.
5.请根据文中提供的相关信息,用8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介绍“茑萝”这一植物.
例:茑萝是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茑萝的藤蔓细长光滑,长可达4-5米,极富攀援性.叶片纤细,似羽毛状.花形小,远看似五角星,花色有白色及红色两种.茑萝用种子繁殖,一般于早春4月在露地直播,一周左右可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