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山东出版社),生物(江苏科技出版社),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要百度文库那种类型的,出去打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1:20:17
政治(山东出版社),生物(江苏科技出版社),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要百度文库那种类型的,出去打印

政治(山东出版社),生物(江苏科技出版社),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要百度文库那种类型的,出去打印
政治(山东出版社),生物(江苏科技出版社),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要百度文库那种类型的,出去打印

政治(山东出版社),生物(江苏科技出版社),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要百度文库那种类型的,出去打印
第7页 
(4)意义: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刘少奇做报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 
(3)内容: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 (4)特点(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民族平等原则. 至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任务结束. 
(5)意义:是我国第一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3)三大改造的实质: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 
(4)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4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 
(1)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时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主要表现:农业的“浮夸风”,工业的“全民大办钢铁”. 
(4)影响:积极影响: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表现了可贵的建设热情,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消极影响: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使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家遭到重大损失;片面强调发展钢铁,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2、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8月 (2)主要内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贫富拉平,平均分配物资,无偿调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影响: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先进人物:石油工业——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1966——1976年)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 表现: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邓小平、刘少奇. 刘少奇冤案—共和过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 
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群众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结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糟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事例. 
4、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的抗争:二月逆流和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 5、“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5000亿元. 
6、吸取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逐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制度;要坚持实事求是;要防止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 
第三学习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意义: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处:都具有转折意义;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3、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背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时间:1979年3月,邓小平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一、对内改革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42 
(1)背景: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包干到户的典型—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四川—包产到组.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向结合,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补充改革: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城市:国企改革.1985年开始;1992年加快改革步伐. (1)时间:1985年. 

第8页 
(2)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⑤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一、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979年,邓小平提出办特区. 
1980年: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广东省);厦门(福建)1988年:海南岛(海南省)(海珠深汕厦) 2、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80年代)——(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扩大开放的窗口]——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 
3、对外开放的意义:(1)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3)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4、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5、近现代开放的不同: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第10课  世界经济的奇迹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的奇迹.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钢铁工业的“新航母”—鞍本钢铁集团. 第11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民主发展的表现: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人大代表的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有选民直接选举. 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势——各级政协. 2、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法律框架体系——宪法为核心,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刑法—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民法—调整民事关系、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益.) 
司法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人平等.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据:我国的国情)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步走战略:1、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完成;2、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选举胡锦涛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 时间:1992年 内容:(1)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发展才是硬道理”.(3)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4)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供人民的生活水平. 
南方谈话的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第四学习主题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民族居住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2)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3)5个自治区: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1965). 
(4)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意义:(1)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2)有利于保持港澳台的繁荣与稳定,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为和平解决某些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国两制”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第9页 
2、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还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根本原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港澳回归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没有祖国的富强昌盛.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6、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三国时,吴国派卫温赴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元朝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B.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D、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3)海峡两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②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③1993年,海基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协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④两岸人员的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4)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5)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6)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7)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第五学习主题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1、海军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于1949年4月),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不断补充新型舰艇,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由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新旧中国海军保卫国防能力的不同: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为后盾,海军力量不断壮大,有力保护祖国的海防. 
2、空军的发展: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3、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1957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1964年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科研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 5、人民解放军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任务:保卫国土、经济建设、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等.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倡导:1954年,中、缅、印.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③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周恩来的外交贡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意义: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背景(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经过: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3、我国外交政策: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发展. 
1994年江泽民在印度尼西亚茂物发表讲话.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APEC会议).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地位. 
4、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 
第六学习主题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1、国防成就:①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②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

上课好好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