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暴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1:53:27
磁暴的影响

磁暴的影响
磁暴的影响

磁暴的影响
磁暴引起电离层暴,从而干扰短波无线电通讯;磁暴有可能干扰电工、磁工设备的运行;磁暴还有可能干扰各种磁测量工作.
磁爆
全球性的强烈地磁场扰动即磁暴.所谓强烈是相对各种地磁扰动而言.其实地面地磁场变化量较其平静值是很微小的.在中低纬度地区,地面地磁场变化量很少有超过几百纳特的(地面地磁场的宁静值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超过 3万纳特).一般的磁暴都需要在地磁台用专门仪器做系统观测才能发现.
磁暴是常见现象.不发生磁暴的月份是很少的,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一个月发生数次.有时一次磁暴发生27天(一个太阳自转周期)后,又有磁暴发生.这类磁暴称为重现性磁暴.重现次数一般为一、二次.
研究简史 19世纪 30年代 C.F.高斯和韦伯建立地磁台站之初,就发现了地磁场经常有微小的起伏变化.1847年,地磁台开始有连续的照相记录.1859年9月1日,英国人卡林顿在观察太阳黑子时,用肉眼首先发现了太阳耀斑.第二天,地磁台记录到 700纳特的强磁暴.这个偶然的发现和巧合,使人们认识到磁暴与太阳耀斑有关.还发现磁暴时极光十分活跃.19世纪后半期磁暴研究主要是积累观测资料.
20世纪初,挪威的K.伯克兰从第一次国际极年(1882~1883)的极区观测资料,分析出引起极光带磁场扰动的电流主要是在地球上空,而不在地球内部.为解释这个外空电流的起源,以及它和极光、太阳耀斑的关系,伯克兰和F.C.M.史笃默相继提出了太阳微粒流假说.到30年代,磁暴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查普曼-费拉罗磁暴理论中,他们提出地磁场被太阳粒子流压缩的假说,被后来观测所证实.
50年代之后,实地空间探测不但验证了磁暴起源于太阳粒子流的假说,并且发现了磁层,认识了磁暴期间磁层各部分的变化.对磁层环电流粒子的存在及其行为的探测,把磁暴概念扩展成了磁层暴.
磁暴和磁层暴是同一现象的不同名称,强调了不同侧面.尽管磁暴的活动中心是在磁层中,但通常按传统概念对磁暴形态的描述仍以地面地磁场的变化为代表.这是因为,人们了解得最透彻的仍是地面地磁场的表现.
形态 在磁暴期间,地磁场的磁偏角和垂直分量都有明显起伏,但最具特征的是水平分量H.磁暴进程多以水平分量的变化为代表.大多数磁暴开始时,在全球大多数地磁台的磁照图上呈现出水平分量的一个陡然上升.在中低纬度台站,其上升幅度约10~20纳特.这称为磁暴急始,记为SSC或SC.急始是识别磁暴发生的明显标志.有急始的磁暴称为急始型磁暴.高纬台站急始发生的时刻较低纬台站超前,时间差不超过1分钟.
磁暴开始急,发展快,恢复慢,一般都持续两三天才逐渐恢复平静.磁暴发生之后,磁照图呈现明显的起伏,这也是识别磁暴的标志.同一磁暴在不同经纬度的磁照图上表现得很不一样.为了看出磁暴进程,通常都需要用分布在全球不同经度的若干个中、低纬度台站的磁照图进行平均.经过平均之后的磁暴的进程称为磁暴时(以急始起算的时刻)变化,记为Dst.
磁暴时变化大体可分为 3个阶段.紧接磁暴急始之后,数小时之内,水平分量较其平静值大,但增大的幅度不大,一般为数十纳特,磁照图相对稳定.这段期间称为磁暴初相.然后,水平分量很快下降到极小值,下降时间约半天,其间,磁照图起伏剧烈,这是磁暴表现最活跃的时期,称为磁暴主相.通常所谓磁暴幅度或磁暴强度,即指这个极小值与平静值之差的绝对值,也称Dst幅度.水平分量下降到极小值之后开始回升,两三天后恢复平静,这段期间称为磁暴恢复相.磁暴的总的效果是使地面地磁场减小.这一效应一直持续到恢复相之后的两三天,称为磁暴后效.通常,一次磁暴的幅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表明主相的源距赤道较近.
同一磁暴,各台站的磁照图的水平分量H与平均形态Dst的差值,随台站所在地方时不同而表现出系统的分布规律.这种变化成分称为地方时变化,记为DS.DS反映出磁暴现象的全球非轴对称的空间特性,而不是磁暴的过程描述.它表明磁暴的源在全球范围是非轴对称分布的.
磁照图反映所有各类扰动的叠加,又是判断和研究磁暴的依据,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所有这些局部扰动都作为一种成分,包括到磁暴中.但在建立磁暴概念时,应注意概念的独立性和排他性.磁暴应该指把局部干扰排除之后的全球性扰动.
成因 太阳耀斑的喷出物常在其前缘形成激波,以1000公里/秒的速度,约经一天,传到地球.太阳风高速流也在其前缘形成激波,激波中太阳风压力骤增.当激波扫过地球时,磁层就被突然压缩,造成磁层顶地球一侧的磁场增强.这种变化通过磁流体波传到地面,表现为地面磁场增强,就是磁暴急始.急始之后,磁层被压缩,压缩剧烈时,磁层顶可以进入同步轨道之内.与此同时磁层内的对流电场增强,使等离子体层收缩,收缩剧烈时,等离子体层顶可以近至距地面2~3个地球半径.如果激波之后的太阳风参数比较均匀,则急始之后的磁层保持一段相对稳定的被压缩状态,这对应磁暴初相.
磁暴期间,磁层中最具特征的现象是磁层环电流粒子增多.磁层内,磁赤道面上下4个地球半径之内,距离地心2~10个地球半径的区域内,分布有能量为几十至几十万电子伏的质子.这些质子称为环电流粒子,在地磁场中西向漂移运动形成西向环电流,或称磁层环电流,强度约106安.磁层环电流在磁层平静时也是存在的.而磁暴主相时,从磁尾等离子体片有大量低能质子注入环电流区,使环电流幅度大增.增强了的环电流在地面的磁效应就是H分量的下降.每注入一次质子,就造成H下降一次,称为一次亚暴,磁暴主相是一连串亚暴连续发生的结果.磁暴主相的幅度与环电流粒子的总能量成正比.磁暴幅度为100纳特时,环电流粒子能量可达4×1015焦耳.这大约就是一次典型的磁暴中,磁层从太阳风所获得并耗散的总能量.而半径为 3个地球半径的球面之外的地球基本磁场的总能量也只有3×1016焦耳.可见,磁暴期间磁层扰动之剧烈.
磁层亚暴时注入的粒子向西漂移,并绕地球运动,在主相期间来不及漂移成闭合的电流环,因此这时的环电流总是非轴对称的,在黄昏一侧强些.
除主相环电流外,在主相期间发生的亚暴还对应有伯克兰电流体系.伯克兰电流体系显然是非轴对称的.它在中低纬度也会产生磁效应,只不过由于距离较远,效应较之极光带弱得多.它和主相环电流的非轴对称部分的地磁效应合在一起就是DS场.
由于磁层波对粒子的散射作用,以及粒子的电荷交换反应,环电流粒子会不断消失.当亚暴活动停息后,不再有粒子供给环电流,环电流强度开始减弱,进入磁暴恢复相.
所有这些空间电流,在地面产生磁场的同时,还会在导电的地壳和地幔中产生感应电流,但是感应电流引起的地磁场变化,其大小只有空间电流引起的地磁场变化的一半.
研究意义 磁暴观测早已成为各地磁台站的一项常规业务.在所有空间物理观测项目中,地面磁场观测最简单可行,也易于连续和持久进行,观测点可以同时覆盖全球陆地表面.因此磁暴的地面观测是了解磁层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在研究日地空间的其他现象时,往往都要参考代表磁暴活动情况的磁情指数,用以进行数据分类和相关性研究.
磁暴引起电离层暴,从而干扰短波无线电通讯;磁暴有可能干扰电工、磁工设备的运行;磁暴还有可能干扰各种磁测量工作.因此某些工业和实用部门也希望得到磁暴的预报和观测资料.
磁暴研究除了上述服务性目的之外,还有它本身的学科意义.磁暴和其他空间现象的关系,特别是磁暴与太阳风状态的关系,磁暴与磁层亚暴的关系,以及磁暴的诱发条件,供应磁暴的能量如何从太阳风进入磁层等等问题,至今仍是磁层物理最活跃的课题.磁暴作为一种环境因素,与生态的关系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简单地说,磁暴会影响我们的通讯工具,上网。磁暴时紫外线比较强,所以最好不要出门。以免被紫外线伤害~

会干扰通讯设备还会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