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描写了远景的句子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6:42:23
醉翁亭记中描写了远景的句子是什么

醉翁亭记中描写了远景的句子是什么
醉翁亭记中描写了远景的句子是什么

醉翁亭记中描写了远景的句子是什么
醉翁亭记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时年40岁.醉翁亭,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七里.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引起了无数的读者和评论家的兴趣,成为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名篇.文学佳作引来了有关写作上的佳话和轶事.这种文学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语类》所记载的欧阳修改定本文开头的一则轶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记》的文章本身齐名.那故事是说,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稿上,“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文章的开头是简洁有力的(不过,后来也有人指出过欧阳修的这描写并不属实,说除了琅琊之外,当地并没有什么山,见钱钟书《管锥编》引郎瑛《七修类稿》.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种文学家的笔法,用不着过多地纠缠于此).从“环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说是全文整体结构中的第一部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很讲究的,其描写线索是:从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由群山转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再转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县西南十里,东晋时元帝为琅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体到山间的泉水,即酿泉,最后几经回环,才在“峰回路转”之后出现临于泉上的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两字,特别能够加强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动感.欧阳修采用这种由大及小,层层深入的写法,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陈述句式,写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给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释了“醉翁”二字的由来.欧阳修看来不是善饮之人,所以“饮少辄醉”,但却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全篇主旨性的议论伏了一笔.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这名句理解为全篇的一个导言,因为文章的后两部分,乃是作者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具体铺陈.而这里向第二部分的过渡,是巧妙而自然的.当文章写到“醉翁”的形象出现时,作者在抒情写志之中将“人——酒——山水”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读者在体味作者醉翁的心情时,随着作者的笔转向了山水自然.文章接下来以精炼简约的文字,具体描写了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乡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笔意飞洒,摇曳多姿.“若夫”四句写“醉翁亭”早晚景色.“野芳”五句写“醉翁亭”四时景色,与《丰乐亭记》“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比较,可见其写法之错落变化.作者的这种写景,既非为写景而写景,也不是信笔所之,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作者旨在表现置身于这种绮丽秀美、恬静闲适的环境中,尽享和平生活和山水之乐,同宾客饮宴尽欢,更有一番无穷的乐趣,即是说,作者的真正的乐趣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在于与民同乐.所以作者写道,鸟儿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乐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乐,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欢乐,醒了酒后能将欢乐的滁人记述到文章里的,是“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是一篇记体散文.“记”这种体裁,原来只是客观记事的应用文字.宋李耆卿《文章缘起》注中说:“《禹贡》《顾命》乃记之祖,记所以叙事识物,非常议论.”唐代韩、柳以后,“记”就突破了原来“叙事识物”的范围.到了宋代,进一步扩大了这种文体的社会内容,加强了它的文学因素,成为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尤以亭楼台院记和游记散文成就更大.宋代优秀散文家们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为一篇优秀的记体散文,写得极其精炼娴熟,写作技巧很高,艺术上非常有特色.如果说韩愈、柳宗元犹用奇字、重字,善于选择或熔铸色泽强烈的新颖词语的话,那么,欧阳修“唯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在《醉翁亭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