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共一大的党纲不符合中国国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3:53:49
为什么说中共一大的党纲不符合中国国情?

为什么说中共一大的党纲不符合中国国情?
为什么说中共一大的党纲不符合中国国情?

为什么说中共一大的党纲不符合中国国情?
简而言之,就是讲斗争不讲条件,立足依靠无产阶级,打击资产阶级,与实际国情不符合.
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主要斗争是中外民族矛盾和地主-农民矛盾,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发展很不充分,而把资产阶级这个相对于地主阶级发展进步的阶级作为主要斗争对象是搞错了主要矛盾.这个党纲立党的基础如此之小而其斗争对立面如此之大,如果不是后来的修正,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成功.按这个党章搞下去只能起一个俄国伸进中国的搅屎棍的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
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明宗义提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此文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毛泽东并且预见到了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
  
  事实上,任何的革命都需要充足的革命动力,都排除革命道路上的一切阻力.这革命动力就是革命的朋友;这一切阻力就是革命的敌人.一个驾驶员如果不知道汽车前进的动力,那么,他就是力气再大,也不可能拉着汽车去排除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毛泽东在此文中,总结中国革命历史说:“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由此可见,分清革命中的朋友和敌人,就是革命成功的开始.
  
  毛泽东就在分清革命敌我过程发现: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可以化敌为友的.我们如果能把革命道路上的一些阻力转化为革命动力,那么,我们革命的动力就会增大,而革命道路上的阻力就会减少.换句说:我们的朋友越多;我们的敌人就越少.因此,分化敌人,团结更多的朋友一起革命,就是壮大革命的力量;就是保证革命的成功.毛泽东和共产党之所以能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认真地处理好了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附: 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1 .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2 .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3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
4 .联合第三国际.
三、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黄色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
四、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但是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前,必须与那些与我们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
五、接收新党员的手续如下,被介绍人必须接受其所在地的委员会的考察,考察期限至少为两个月.考察期满后,经大多数党员同意,始得成为党员,如果该地区有执行委员会,必须经执行委员会批准.
六、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分应保守秘密.
七、每个地方,凡是有党员五人以上时,必须成立委员会.
八、委员会的党员经以前所在地的委员会书记介绍,可以转到另一个地方的委员会.
九、凡是党员不超过十人的地方委员会,应设书记一人;超过十人的应设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超过三十人的,应由委员会的成员中选出一个执行委员会.关于执行委员会的规定下面将要说到.
十、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等地方组织的人数很多时,可以派他们到其他地区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当地执行委员会最严格的监督.
十一、(遗漏)③
十二、地方执行委员会的财政、活动和政策,必须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
十三、委员会所管辖的党员超过五百人或同一地区有五个委员会时,必须成立执行委员会.全国代表会议应委派十人参加该执行委员会,如果这些要求不能实现,必须成立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执行委员会的工作和组织,下面将要更加详细地阐述.
十四、党员如果不是由于法律的迫使和没有得到党的特别允许,不能担任政府委员或国会议员.士兵、警察和职员不在此例.④
十五、这个纲领经三分之二全国代表大会同意,始得修改.
③此系俄文版原注.
④俄文版原注:这条在一九二二年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曾引起激烈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