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应天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13:46
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应天府?

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应天府?
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应天府?

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应天府?
当北方还未安定,又因为江南经济富庶,所以定都应天是很好的选择,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天的南京)称帝之后,遂开始考虑选择都城的事情。有5处地方可以让朱元璋选:应天、开封、凤阳、长安、还有洛阳,可是选来选去没一个地方能让他完全满意。经过10个年头的犹豫反复,最终把都城锁定在了应天,并改称南京。可从此南京成了朱元璋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直到死,他都在想着迁都。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如此不喜欢自己的都城呢?
按理说,应天是朱元璋借以发展势力的地方,又有吴王时...

全部展开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天的南京)称帝之后,遂开始考虑选择都城的事情。有5处地方可以让朱元璋选:应天、开封、凤阳、长安、还有洛阳,可是选来选去没一个地方能让他完全满意。经过10个年头的犹豫反复,最终把都城锁定在了应天,并改称南京。可从此南京成了朱元璋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直到死,他都在想着迁都。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如此不喜欢自己的都城呢?
按理说,应天是朱元璋借以发展势力的地方,又有吴王时代留下来的宫殿为基础,首选应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何况朱元璋身边那些文武大臣多数是淮西子弟,出于对故乡的眷恋,也希望能把都城定在靠近家乡的应天。但是,要选定一个都城不是简单的事情,要综合各种因素,通常要把政治、军事、经济和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应天有它优势的一面。其背靠钟山,面临长江,龙蟠虎踞,地势非常险要;它所在的江南地区,又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不仅盛产粮食,而且还拥有发达的纺织业、制盐业和繁荣的商业,所谓“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经济条件十分优越。
但应天也有其劣势的一面。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考虑的话,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不在全国的中心,而是偏居东南面,与关外的距离比较遥远。当时元人虽然退到了关外,但威胁仍无时不在。在缺乏现代通讯设备的情况下,如此遥远的距离要指挥作战就显得十分困难。这是应天的一大缺陷。而且,应天在历史上有“短命王朝之都”之称,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都曾在这里立都,但王朝寿命都不长。朱元璋对此很忌讳,觉得不吉利,所以对于定都应天的事没能做出决定。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召开了定都会议,提出另择地建都,让大臣们商议。
鉴于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还未被消灭,大臣们仍然主张在中原建都,并提出定都长安、洛阳、开封和北平等几种方案,大家认为长安是险固金城,洛阳是天府之国,开封也是宋朝旧京,而北平元朝宫室完备,可省却很多民力。
朱元璋对大臣们的各种提议作了评点。他认为大家虽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显然已不适合当时的形势了。长安、洛阳、开封是周、秦、魏、唐、宋诸朝的故都,如果要在这几个地方建都,供给力役就要依赖江南,势必加重江南人民的负担,明朝刚建立,民力还没有复苏,拿开封来说,经历了20多年战火,田耕生产已荒疏,水陆转运也不通畅,再建都,老百姓就更负担不了;北平也一样,虽有元朝的宫室可以利用,一旦定为都城,仍需要一番改造修建,还是要耗费不少人力的。
朱元璋接着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在南京和他家乡凤阳两地建立都城。之所以要建两地都城,理由是为补南京地理上的不足。朱元璋认为,南京有“长江天堂,龙踞”之称,可以为都城,但远离中原难以控制北方局势,而凤阳距中原要近得多,因此可以立为中都。新方案得到了以李善长为首的一大批朱元璋追随者们的支持,但也有大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一位叫胡子祺的大臣,他从地理的角度力主建都长安;刘伯温更是对定都凤阳表示了直接的反对,他说凤阳不是天子居住的地方。但朱元璋“荣宗耀祖、衣锦还乡”的农民意识十分强烈,对于胡子祺的建议他觉得有道理,但不采纳;对于刘伯温的反对意见更是听不进去,依然决定把凤阳定为中都。
营建中都的工作在左丞相李善长的总指挥下全面展开。经过将近6年的建造,到了洪武八年(1375年),一座初具规模的崭新都城在皖东大地矗立了起来。当初朱元璋所以拒绝胡子祺、刘基等人的意见,并一反他崇尚节俭的作风,要求把中都建造得雄壮华丽,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是想日后把都城搬迁过来,以便久居在故乡这块土地上。所以当他听说中都营建已“功将完成”时,便兴冲冲地赶去那里。不料,他在中都正碰上营建工匠用“厌镇法”这一蛊惑巫术对工役繁重表示不满的事件。原来,为了营建中都,明政府从各地调集了大批的人力。其中有将近9万的工匠,还有几十万的军士、民夫和罪犯,以及大批从各地迁至凤阳地区的移民。凤阳地区在战争之后,人烟稀少,田土荒芜,工役又极其繁重,劳工们的生活都苦不堪言,“病无所养,死无所归”以致“多疫死”。劳工们心中郁积着一股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情绪,工匠的厌镇事件,是这种不满和愤怒情绪的一次爆发。
虽然朱元璋下令“尽杀”了搞厌镇法的诸工匠,但营建工匠对繁重工役的不满情绪仍让他心惊。朱元璋仍清楚地记得,元朝因驱使17万军民修治黄河,而激起了农民大起义的情景。他开始意识到,元朝统治刚被推翻不久,老百姓的贫困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善,统一战争又还在进行之中,在这个时候大规模营建中都,并要建得雄壮华丽,实在是重大失误。其实,最让朱元璋担心的还不是这件事,而是在营建中他看到了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安徽老乡”们日益膨胀的功臣观念。他不得不考虑,一旦在凤阳建都,那些勋臣利用家乡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扩展势力的话,将直接威胁到他的皇权,到时局面就将难以控制了。想到这里,朱元璋立即下旨叫停建都工程,一个月后,这项“迁都中都”计划被彻底放弃。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罢建中都后,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同时罢除北京,仍称为开封府。
终于,犹豫了10年之久的立都问题至此算是解决了。

收起

远在渡江攻克太平的时候,朱元璋的谋士陶安便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以临四方。冯国用劝定都金陵,以为根本。叶兑也请定都金陵,然后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以自守。经过长期考虑,龙凤十二年六月,朱元璋扩大应天旧城,建新宫于钟山之男。次年九月完工,这是吴王时代的都城。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后,怎样建立一个有效的政治中心,即首都建在何处的问题被再一次提出来。此时的朱元璋所统治的版图由地方扩大...

全部展开

远在渡江攻克太平的时候,朱元璋的谋士陶安便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以临四方。冯国用劝定都金陵,以为根本。叶兑也请定都金陵,然后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以自守。经过长期考虑,龙凤十二年六月,朱元璋扩大应天旧城,建新宫于钟山之男。次年九月完工,这是吴王时代的都城。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后,怎样建立一个有效的政治中心,即首都建在何处的问题被再一次提出来。此时的朱元璋所统治的版图由地方扩大为全国,吴王时代的都城如何适应这扩大以后的局面。便成了问题。
当时朱元璋面临的情况是:东面从辽东半岛到广州,是漫长的海岸线,时时处处都有被倭寇侵掠的危险;东北,北面和西北面,长城以外是北元的势力,如不在险要处屯驻重兵,一旦北元铁骑南下,黄河以北不易守住。防边要用重兵,如把边境军权托付给异姓诸将,则邵荣,谢再兴的教训已经够深刻的了,而且即使不出什么问题,边将拥兵过多,尾大不掉,会重蹈唐末藩镇跋扈的覆辙;但是,如以重兵直隶朝廷,则国都必须设在国防前线,才便于统辖指挥,应天距北边前线太远,是指挥不了的。东南地区全国的经济中心,粮饷所出;北边为了边防安全,又不得不建立为军事中心。国都如建在东南,和经济中心结合,则北边空虚,无力阻止北元的南侵;如建在北边,和军事中心合一,则粮食仍须依靠东南供应,运输费用太大,极不经济。
皇朝都城问题之外,还有一个皇朝制度的问题。是郡县呢?还是封建呢?在朱元璋看来,秦,汉,唐,宋之亡,没有强大的亲藩支持屏卫,是原因之一。可是周代封建子弟,又闹的枝强干弱,天王威令不行。这两种制度的折中方案是西汉前期的郡国制。一方面立郡县,设官分治,集大权于皇朝中央;另一方面又建藩国,封建子弟,付以精兵,使以皇家捍御。把皇朝建都和制度问题一起解决,设国都于东南财富之区,封子弟于北边边防要塞,这样,在经济上,在军事上,在皇家统治权的永久维持上,都可以圆满地解决了。这是洪武初期朱元璋选择应天作为国都的根本原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