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的分布规律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7:33:16
旅游者的分布规律有哪些?

旅游者的分布规律有哪些?
旅游者的分布规律有哪些?

旅游者的分布规律有哪些?
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就不能形成旅游流(客流),交通是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现代大众旅游就是在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才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运营,使国际旅行变得方便,快捷,舒适,大大促进了国际旅游的发展.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交通建设是一项主要的开发内容.没有方便的交通把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联结起来,旅游资源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在旅游产品中,交通运输服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的海外游客在华的旅游消费中,交通花费占有很大的比重.旅游交通与一般的客运,货运交通相比,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游客沿交通线上的移动,不仅是为了完成空间位移,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旅游的经历和体验,是旅游者最终获得的旅游体验中的组成部分.
尽管,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常常利用已有的基础交通线路(并非为旅游而修建的交通线),但是,旅游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地的分布来选择组合自己的交通线路和交通方式.交通线路和旅游线路高度统一,表现在一般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即是以交通线路把各旅游地和景点串联拼合起来,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即通常说的旅游产品)向市场销售.
基于以上两个特征,旅游交通线路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和资源与市场的空间关系.在大尺度空间上,旅游者行为规律为作闭环状旅游,避免走回头路.因此,交通线路的建设应适应这种规律,把规模,等级相当的景点和旅游地以最经济的,最有利于旅游活动的方式连结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闭环交通线.在中,小尺度空间上,旅游者的行为规律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中心旅游地)作依托作节点状旅游.因此,中小尺度的交通线路的建设应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作放射状与低一级的旅游地(点)相联结.
旅游交通从空间层次上可分为三种: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它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跨越的空间尺度大.外部交通的主要方式是航空交通和铁路交通,也有部分水运和公路交通.第二层次是在旅游区内由中心城市到旅游地,风景区的交通,跨越的是中,小尺度的空间,交通方式主要以公路或铁路为主.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旅游地,风景区内部的交通,跨越的是微观或小尺度的空间,交通方式以特种交通为主,如索道,游艇,电瓶车,畜力车,骑马等,甚至步行.旅游交通的选线,建设主要考虑大,中尺度的交通,景区和旅游地内部交通一般是旅游地,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
2.1 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业也相应发达的国家,包括英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挪威等国.这些国家一直是全球国际旅游构成的主体,既是主要的客源国,又是主要的接待国.
2.2 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
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又与主要客源国相毗邻,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的关系,如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
2.3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与集中
有的目的地的客源来自四面八方,如北京的游客来自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个地方.而有的客源地中,其目的地又相对分散,如北京的居民去北京郊区度周末,去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度假.针对于某一具体的客源地和目的地,上述现象是相互重叠的,很难分开.
结 语:
地理学从空间的视角研究旅游系统,使得旅游活动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客源地是旅游活动开始的地方,也是旅游活动结束的地方.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旅游通道的特征和效率将影响和改变旅游流的规模和方向,它是整个系统的桥梁.
推荐阅读文献:
[1]关发兰:区域旅游系统理论,模式,及应用研究,中科院地理所硕士论文,1989.
[2]李悦铮:辽宁沿海地区旅游系统研究与开发问题,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
[3]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旅游学刊,1998
[4]杨新军: 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研究.[博士论文] 北京:北京大学,1999
旅游者动机与决策
问 题:
1,旅游动机的类型有哪些类型
2,影响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引 言:
旅游者的行为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旅游动机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因此旅游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与行为学概念,旅游动机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1 旅游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
1.1 旅游动机的类型
旅游动机本身的复杂性使人们难以将其归类,下面介绍国外流行的两种旅游动机分类法.
A 田中喜一分类法.日本学者田中喜——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即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每一种动机反映了不同的需求,如表11—3所示.
表11—3旅游动机分类
心情的动机
身体的动机
精神的动机
经济的动机
思乡之心
交际之心
信仰之心
治疗需求
保养需求
运动需求
知识的需求
见闻的需求
欢乐的需求
买物目的
商用目的
B 麦金托什分类法.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也将旅游动机分作四类: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地位与声望的动机.具体内容如下:
(1)身体健康的动机.包括休息,运动,游戏,治疗等动机.这一类动机的特点是以身体的活动来消除紧张和不安.
(2)文化动机.即了解和欣赏异地文化,艺术,风俗,语言和宗教等动机.
(3)交际动机.包括在异地结识新的朋友,探亲访友,摆脱日常工作,家庭事务等动机.这种动机常常表现出对熟悉的东西的厌倦和反感,逃避现实和免除压力的欲望.
(4)地位与声望的动机.这类动机包括考察,交流,会议以及从事个人兴趣所在的研究等.它的特点是在进行旅游活动的交往中搞好人际关系,满足其自尊,被承认,被注意,能施展其才能,取得成就和为人类作贡献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对游客所做的抽样调查来确定旅游者的动机.国家旅游局1996年对国内旅游者作了抽样调查,其结果为:休闲度假48.9%,探亲访友20.4%,会议9.3%,商务5.1%,交流访问3.9%,宗教1.61%,健康疗养1.11%,其它9.3%.
1.3 影响因素
影响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个人状况及其社会环境都可以对旅游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A 影响个人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
(1) 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对旅游动机的影响.
由于男女性别在家庭和社会两方面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使其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也有较大区别.如男子的主动性,冒险性,猎奇心理等,使之容易萌发出外旅游的愿望,并容易把其动机付诸实施;女性由于其被动性,求实性等心理,使其旅游动机的产生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把旅游动机向旅游行为转化方面,也显得犹疑,迟滞和稳重.另外,在选择旅游地,旅游工具,旅游价格方面,也有较大的心理差异.
从年龄来看,年轻人活泼好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要求较强,好奇心和好胜心较重,他们一般不受社会环境的约束,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旅游动机产生较易,实施也快.中年人在工作和事业上有一定基础.有较多的生活经验,使其旅游动机倾向于求实,求稳,求名或出自专业爱好及享受方面.人到暮年,由于健康及其它方面的原因,大多喜爱清静而交通方便的旅游区;有能够满足其怀古,访友需要的旅游点,也能引起他们的旅游兴趣.
身体状况是影响旅游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身体好坏程度不仅对旅游动机的产生及强度影响极大,而且对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性质及旅游环境有较多要求,使旅游行为的实现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2) 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
旅游活动是一种较高消费的社会生活方式,它也是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的活动,那么个人的经济能力就成为他选择生活方式的依据和基础.因此,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受其经济能力的制约.如果旅游价格高,则旅游活动这种生活方式所需费用就大,必然会影响其旅游动机的产生及向旅游行为的转化.
余暇时间也是个人选择旅游这种生活方式时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旅游活动的业余性,使人们无论在其他什么条件下产生旅游动机时必须考虑余暇时间.没有一定的业余时间保证,旅游动机不会产生,旅游行为不能实现.
(3) 心理因素.
旅游动机是个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必然受到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归根结底是体现个人的人格特征.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对于某个人而言,其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经济能力,余暇时间等均属一种外在的客观条件,而其人格特征是决定其行为动机产生的内在的主观要素.
所以,我们说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最终是一个人人格特征的体现.
B 影响旅游动机的社会因素.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因素,构成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对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均具有强烈的限制和影响作用.旅游作为一种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而独立存在.在现实社会中,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除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治安等要素影响外,最主要而直接的影响是旅游环境地构筑,包括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旅游所持态度,所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鼓励及限制性措施,旅游地资源性质,特征,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及旅游热度(含游人次数,旅游收益及其它等).如此构成了一种社会旅游环境,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根据个人状况产生各种旅游动机.
2 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在外出旅游之前,人们首先要收集各种有关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主要偏好,作出决定,这个过程称为旅游决策行为.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和旅游偏好.
2.1 感知环境
人们的旅游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从目前的旅游状况看,观光旅游是主要的旅游形式,所以,观光动机可认为是大多数旅游行为的动机.观光动机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引起的,人们期望了解与自己居住地有差异的地方的环境.环境差异是导致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差异并不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人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受感知环境的限制,尽管客观环境中存在某个很有价值的旅游地,但由于某种原因,这个旅游地没能成为人们的感知环境的一部分,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到该旅游地旅游.
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上.距离可分为客观距离和感知距离,对旅游点的吸引力真正起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客观距离以里程来衡量,感知距离则以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等来衡量.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感知距离还受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尽管两地的客观距离不变,但由于开辟了航空线或直达火车,使感知距离大大缩短.
2.2 最大效益原则
人们在作旅游决策时,倾向于追求在资金和闲暇时间限制下的最大旅游效益,这种效益受感知环境限制,因此,严格来说,人们追求的最大旅游效益永远只能是最满意而不是最优的.最大效益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A 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当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程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时,人们会作出到该旅游点旅游的决策,这个比值就称为旅游时间比.人们在作旅游决策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当存在类型相同,所提供的游玩时间近似,但到居住地距离不同的旅游地时,人们肯定选择最近的旅游地旅游.
B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旅游常常是由环境的空间差异引起的,因此人们力图通过旅游获得最大的环境信息量,以便从感知上消除或减小这种环境差异,对最大信息收集量的追求使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有以下倾向:
(1)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知名度大的旅游地往往比知名度小的旅游地有更大的稀缺性,人们通过旅游消除的稀缺性越大,获得的信息量也越大.在大尺度空间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旅游地.
(2)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屠如骥1983年调查了10个国家的旅游者到中国旅游的旅游期望,发现外国旅游者对我国的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普遍感兴趣,对品尝精美可口的食物兴趣也浓厚,而对娱乐活动,冬季运动,廉价的度假普遍不感兴趣,显然前者与他们居住地有较大的差异,而娱乐活动,冬季运动和度假等在各国都类似.在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来自欧洲和美洲的游客比来自亚洲的游客有更浓厚的兴趣.可见,环境差异越大,越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
2.3旅游偏好
现代旅游活动成为一种崇尚个性的时尚,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散客客源市场越来越受到旅游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视.这是因为旅游者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但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即旅游偏好差别问题.对旅游偏好的调查与研究,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针对性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旅游的偏好,可以从年龄,职业,学历三方面去研究.
A年龄.人的个性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在不断发展变化.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特别对游乐设施感兴趣.青年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新鲜感较强.老年人沉着老练,活动量不如青年人,喜清静之地.
B 职业.旅游者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学校的师生,有公务人员,干部,军人,还有退休闲居者.由于职业的不同,影响了人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人们爱好的差异.旅游的偏好,往往和人的专业或职业有密切关系.
C 学历.不同的学历反映旅游者所受的教育不同,大学,中等学校和小学三者在影响人的个性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旅游愿望与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成正相关.高学历的人基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他们对去哪里,看什么目的性较强.中等学历的人产生旅游的愿望更多地受大众媒介的影响,对于去哪里,看什么没有前者主动.
我们以学历(受教育水平)为例来考察不同受教育水平者在目的地的选择偏好上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西安碑林和华山是两个相距不远的高等级旅游目的地,但一个是历史文化目的地,另一个是山景目的地,二者相比,碑林游客的文化程度高于华山(图11—3).碑林游客中,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游客就占到67%以上,而华山游客中大专以上文化的被访者为47%.两地其余层次都是自上而下依次递减,但华山游客大专以下各文化程度的比例都高于西安碑林,说明碑林游客的受教育程度总体上高于华山,而且这些游客出游前受报刊书籍介绍影响的比例也较高,为24%(赵荣等,1995).
图11—3 西安碑林和华山游客的受教育程度
结 语: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旅游是人类各种需要中的一种.旅游的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内动力即人的旅游动机;中间条件是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外动力则是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作用.
推荐阅读文献:
[1]杨开忠,吴必虎.区域旅游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海洋出版社
[2]雷明德.旅游地理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3]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问 题:
1,旅游资源是怎样界定的
2,旅游资源的特征有哪些
3,如何评价旅游资源
4,从我国旅游开发的现状来看,有哪几类旅游地
引 言: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籍以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般首先要对被开发地区的旅游资源作出客观的价值评估,为旅游地性质的确定,旅游地开发规模的确定提供依据.
1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文化或精神的因素.从更广义上讲,旅游资源涉及旅游活动的商品,设施和服务,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资源以及吸引物资源.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②是对旅游业具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之为旅游资源.很显然,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和区域性,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在地域上的差异而形成旅游资源的地域性;二是在时间上具有变化性,表现在由自然要素构成的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时代的人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偏好也不同;三是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旅游资源的价值很难精确地计算出来;四是认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旅游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被发现,有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的趋势,除专门的人工吸引物外,绝大部分旅游资源最初并不具备旅游的功能和吸引力,只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才被发现并发掘出旅游功能.现代旅游资源的范畴已大大超出了传统自然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康体,气候,水体等,继而出现了娱乐,购物,科考,民俗,主题公园等资源,旅游资源正向多元化,广义化发展.
可以从不同的特性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按发生属性及组成要素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又可再进一步划分;按利用和开发状况可分为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按活动的性质可分为,观赏型,运动型,康体型,娱乐型旅游资源等;把资源和活动的性质相结合起来分类,可分为利用者导向型,资源基础型,中间型.
对旅游资源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一项资源是否值得开发,开发的方向和规模都必须以评价为基础.目前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有:①体验性评价:是指基于评价者对评价客体的质量体验而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又可分为,一般体验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两种.②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气候,海滨,温泉等一些国家已初定了相应技术标准可供参考的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③综合性评价:即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资源作较为全面的评价的一种方法.常常借助建立一个数量评价模型来进行.然而,在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中,最为重要的是选取恰当的评价因子.一般而言,不同类型的资源其评价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对于人文旅游资源来说,一般至少应涉及历史性,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内容(图11—4); 自然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因子一般包括资源价值,景点规模和旅游条件.由于自然景观分类很多,各种景观特征表现不一,因而对特定的自然景观其要素组合不能强求一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楚义芳曾经给出了不同类型自然旅游资源的因子权重(图11-5).
图11—4 人文旅游资源评价因素框图
2 旅游地
随着我国旅游开发的不断完善,适应各类旅游需求的旅游地也相应地出现类型上的多样化,提供的产品日趋多元化.从目前我国旅游地的开发类型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
图11—5 自然旅游资源评价因子权重
2.1 风景名胜区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一类基本的旅游目的地.国务院分别在1982年,1988年和1994年三次公布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9处,它们分布于我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但各省数量不一,其中最多的四川省12处,浙江次之,为11处,云南第三,达10处.总体上南方各省区大大多于北方.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外,还有一批省级和县(市)级风景名胜区,计有393处.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相当于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是为了保护与开发风景名胜资源而划定的较大空间范围的一种旅游地.
2.2 自然保护区
根据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的定义,所谓"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由于自然保护区一般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向往的观光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因此在充分保护好核心区的情况下,在缓冲区和实验区可以开辟一定区域用于旅游发展.应该明确的是,在保护区的各种功能中,以保护功能最为重要,旅游活动仅在不产生环境损害的前提下才能开展.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类旅游目的地,分布很广,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这些目的地的类型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地质遗迹等,景观上也十分丰富.
2.3 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
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形成一类基本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社区.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个;1994年又公布了第三批37处,共计99处.我国的许多著名旅游城市就是历史文化名城.
2.4 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森林公园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旅游目的地类型.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为主要资源基础,因此在森林公园内开展的旅游活动也带有明显的森林游览,观光,采集和狩猎特点.根据近年来各地开展森林旅游的经验,在森林公园内可以规划为旅游,游憩活动的内容包括:动植物观赏,徒步旅行,浆果采集,非保护类野生动物的有控狩猎,野营,森林浴等.由于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生态系统或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主的,因此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保养了较好的森林资源,可以规划为森林公园,但开发为森林公园时,必须严格保证核心区的环境不受任何破坏.据统计,在90处国家级,3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中,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地区就有215处,占省级及以上保护区的50.9%,加上其它虽不是森林生态,但也有较好的森林条件的保护区,构成了相当大数量的森林型保护区.这些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近年来逐渐改变"一草一木不能动"的指导思想,开展森林旅游,利用旅游业的收入反过来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
2.5 国家旅游度假区
旅游度假区,基本涵义是一个人工营造的为旅游者提供愉快欢乐感的环境.
在我国,旅游度假区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随着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出现.1992年1月21日,国务院召开国家旅游事业委员会会议,讨论了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利用外资试办的原则意见.这一试办意见首先在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得到实践.1992年5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肇庆北岭旅游开发区.此后,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1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6 主题公园
随着中国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在一些靠近大城市的客源丰富但旅游观光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或者为了增强旅游产品的丰度,提高旅游产品中旅游者的参与率,在一些旅游区内,相继出现了以人造景点为形式的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建设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10多年时间内,主题公园在中国不仅数量发展很快,质量及规模也有很大提高,出现了更新换代的现象.
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出现的是以西游记宫,封神演义宫为代表的"声,光,电"和"立本连环画"式的简单人造景点;第二个阶段是以深圳"锦绣中华"和北京"世界公园"为代表的,文化内涵较高的静态的缩微景观;第三个阶段是以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及无锡"唐城","三国城"为代表的,动静结合的游乐公园;第四个阶段是正在进行中的上海城郊的数处以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主,并用高科技支撑的人造景点.
结 语:
在具体研究某一区域或某一问题时,对于旅游资源可以有灵活的界定,以便于研究中的技术操作.西方学者有时将旅游和休闲利用的资源一起考虑,统称为游憩资源(recreation resourcs).
推荐阅读文献:
[1]张凌云.市场评价:旅游资源新的价值观——兼论旅游资源研究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1999.(2)
[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问 题:
1,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有何影响
2,旅游开发对区域社会有何影响
3,旅游开发对区域环境有何影响
4,旅游开发对区域文化有何影响
引 言:
旅游开发会对旅游目的地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产生影响,全面,科学地对各种影响进行分析,才能真正认识旅游开发的作用.
1 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1.1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与其它产业比较,旅游业有一些不同的独特性质.
A 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它把社会上的物质产品组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服务.
B 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它由多种经济部门组合而成,同时受多个经济部门的制约和影响.
C 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表现在:旅游产品不能贮存,而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又非常大;旅游需求受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因素中的地震,火灾,水灾,异常恶劣气候;健康因素中的流行性疾病;经济因素中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客源国经济危机,外汇汇率变化,能源危机;政治因素中的国家关系的恶化,国内政治动乱,政府的政策变化与战争等,都会导致期游者改变目的地;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难以比较,旅游对于价格和收入的弹性很大.
1.2 旅游与经济发展
旅游开发在不同的地区所需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收入水平低,失业及待业程度高,工业发展水平低,极大地依赖农业出口换取外汇,旅游消费和外商投资要比相同的投资在发达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大.发展中国家要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化为现代化工业经济需大量的资本,外汇或贷款.但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传统,不能满足经济转化所需要的大量外汇,发展旅游业赚取外汇是实现工业化的一种手段.
1.3 旅游与收支平衡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状况.扩大国家的外汇收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外贸的途径,赚取的外汇称贸易外汇;另一条是通过非贸易的途径,赚取